德黑兰自由广场上空的怒吼声穿透了六月的热浪,数万只拳头随着"美国去死"的口号剧烈挥动。2024年6月28日这场国葬仪式中,擦拭着60具棺椁的民众,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最复杂的情绪——当载着核科学家与儿童遗体的灵车缓缓驶过,伊朗人集体记忆里的伤口再次被撕开。
国葬现场的反美情绪爆发
恩格拉布广场到自由广场的送葬路线上,黑衣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现场视频显示,民众用衣角擦拭覆盖国旗的棺椁时,泪水混着汗水滴落在印有遇难儿童照片的灵柩上。总统佩泽什基安的出席并未平息愤怒,反而在大学生"美国是所有问题根源"的控诉声中,演变成全民情绪宣泄。这种刻骨铭心的仇恨,早在1953年就被种下。
1953年政变:仇恨的种子
中情局代号"阿贾克斯行动"的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理摩萨台。美国为掌控伊朗石油,扶持巴列维国王复辟的举动,成为伊朗人心中主权沦丧的原罪。2013年解密的美国外交文件显示,时任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曾直言"摩萨台必须被除掉",这种殖民思维深深刺痛伊朗民族自尊,为1979年伊斯兰革命埋下火种。
1979-1989:对抗的全面升级
444天的人质危机彻底关闭了美伊对话窗口。1980年代两伊战争中,美国向萨达姆提供卫星情报与化学武器原料的行为,直接导致伊朗10万军人伤亡。1988年文森号巡洋舰击落伊朗655航班事件,美军导弹造成290名平民死亡后,舰长反而获颁勋章,这种双重标准成为伊朗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
21世纪的三大伤口
特朗普2018年撕毁核协议导致伊朗货币贬值600%,2020年苏莱曼尼遭无人机斩首引发百万人送葬,2020-2024年间法赫里扎德等核科学家接连遇刺——这些事件在本次国葬中形成情绪共振。遇难的核科学家马吉德·沙赫里亚里,其妻正是2020年汽车炸弹袭击的受害者,这种家庭悲剧的延续性放大了民众的愤怒。
历史伤痕的当代回响
对比2020年苏莱曼尼葬礼,本次仪式新增了"科技烈士"的称号。革命卫队公布的视频特意强调遇难科学家破碎的眼镜与烧焦的笔记本,这种视觉符号完美激活民众对"科技制裁"的记忆。德黑兰大学政治学教授拉希米指出:"当棺椁同时覆盖国旗与实验室白袍时,反美叙事就完成了从政治到民生的闭环。"
无法和解的深层逻辑
美伊矛盾本质是中东主导权、核安全悖论与意识形态的三重死结。本次国葬展出的被炸核设施模型与儿童血衣,实则是将40年对抗史具象化。正如现场老者对半岛电视台说的:"我们哭的不只是棺材里的人,更是被偷走的未来。"当人群散去后,自由广场墙壁上新刻的弹痕,将成为下一代伊朗人的集体记忆坐标。
顺发配资-十大股票杠杆排名-全国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大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