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协助下,在乌克兰基辅地区对苏军实施了大规模围歼战,据称仅俘虏的苏军官兵就达66.5万人。德军取得了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围歼战的胜利,但也因此错失了在寒冬来临之前攻占莫斯科的良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以闪电战突袭苏联。冯·勒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攻占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负责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冯·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负责攻占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
7月初,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向基辅发起进攻。7月11日,其辖下第1先遣部队进抵基辅以西15—20公里的伊尔平河。在此,德军被苏军阻挡在第聂伯河西岸。7月21日,德军统帅部下令从北、南两面沿第聂伯河东岸对苏军进行深远迂回。
与其相并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接连发动了明斯克、乌曼和斯摩棱斯克战役,以求围歼中部地域的苏军,叩开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攻占斯摩棱斯克后,德军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中央集团军群乘胜东进,便极有可能赶在可怕的寒冬到来之前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但与此同时,由于北方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进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南部侧翼有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几十万兵力,如果中央集团军继续东进则有孤军深入的风险。
优先东进攻取莫斯科,还是南下攻占基辅?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如果选择优先攻占基辅,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显然不足,需要得到中央集团军群的支援。
德军将领们普遍认为,优先攻占莫斯科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因为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交通枢纽。只要征服了莫斯科,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就会轰然垮台。德国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就持这一观点,并得到总参谋长以及霍特等东线将领们的认同。
然而,元首希特勒的意见却倾向于优先攻占基辅。之所以如此,基于如下几种考虑:其一,乌克兰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必须优先夺取;其二,苏联在基辅一带部署了重兵,德军有必要在这里围歼苏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如果德军优先东进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就有侧翼被苏联西南方面军攻击的危险。希特勒说:“占领乌克兰是关键,而控制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地区也同等重要,相比之下,莫斯科无足轻重。”
7月19日,希特勒下达了“第33号训令”,其中规定:后续作战行动的重点从中央战线调整到两翼,列宁格勒和乌克兰至少将暂时获得比莫斯科更高的优先级。训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辖下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向南机动,与南方集团军群一道围歼基辅附近的苏军主力。
顿时,德军统帅部内部在优先攻击目标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持续了一个多月。8月10日,在总参谋长的敦促下,德军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向希特勒做了汇报,力图把元首引到优先进攻莫斯科的作战方案上来。
这时,苏军统帅部同样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是集结重兵在基辅迎敌,还是退而全力保卫莫斯科?
7月29日,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至第聂伯河东岸,以免被德军合围,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而且撤掉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让他改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8月21日,希特勒与将领们的历时5周的争论结束。因为在当日,针对陆军总司令部的一份备忘录,希特勒给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下达了委托约德尔起草的新指令。其主要内容是:冬季来临前,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并非攻占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以及顿涅茨克的工业和产煤区,并切断俄国人从高加索地区获得石油供应。北面的目标是隔离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会合。
8月22日,希特勒的新指令传达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8月23日,总参谋长哈尔德飞赴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设在鲍里索夫的司令部。博克召集古德里安等将领们开会,讨论希特勒的新指令。经过反复商讨,博克建议古德里安陪同哈尔德返回元首大本营,为改变希特勒的想法做最后的努力。当日下午晚些时候,古德里安与哈尔德同机飞抵东普鲁士,天黑时抵达勒岑机场。
希特勒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郊外的“狼穴”指挥中心耐心地听完了古德里安的陈述,但依旧没有撤回命令。他反而还抱怨道:“我的将领对战争的经济方面一无所知。”无奈之下,古德里安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不要分割第2装甲集群,并得到了希特勒的同意。
乌克兰被希特勒确定为优先攻击方向,基辅成为必须首先攻占的目标。
基辅是乌克兰首都,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的交汇处。由北向南蜿蜒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构成了一个大S形。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个巨大的舌形地域围歼由布琼尼元帅指挥的苏联西南集团军群。这个舌形地域,北起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
苏联最高统帅部判断,西南方向将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因而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包括以基尔波诺斯上将为司令的西南方面军(下辖第5,第6、第12、第26集团军)和以秋列涅夫大将为司令的南方面军(下辖第18、第9集团军),共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任总司令。
德军方面,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还包括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军队。为了实施基辅包围战,古德里安上将的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大将的第2集团军从中央集团军群转属于南方集团军群。
8月25日清晨,德军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调头南下,渡过杰斯纳河,发动了戈梅利之战。斯大林命令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阻击,新组建的第21集团军也配属给叶廖缅科。经过惨烈的战斗,古德里安麾下的一个师一度打到了杰纳斯河对岸,旋即被赶了回去。
8月30日晚,德军在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南翼强渡第聂伯河,在克列缅丘格地域夺取了一个登陆场。
9月9日,古德里安麾下的第24装甲军再一次渡过杰斯纳河。当晚,德军第2装甲集群突破了苏军第40集团军的防线,在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后方成功攻占罗姆尼。该市离克列缅丘格登陆场有180公里。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防线被撕碎。
苏联统帅部获悉,德国的第1装甲集群也渡过第聂伯河,一路向北挺进,准备与由北南进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汇合。这时苏军才明白,德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不是西方方面军,也不是布良斯克方面军,而是要对基辅一带的西南方面军形成合围态势。
9月11日,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察觉到被包围的危险,于是向斯大林请求从基辅一带向东撤退,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
同日晚,克莱斯特上将的德军第1装甲集群通过舟桥,在大雨中越过第聂伯河。9月12日天亮后,第1装甲集群从克列缅丘格向卢布内总方向发起进攻,一举突破苏军第38集团军的防线,急速地向北冲去。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也继续南下。9月13日,南北对进的德军相距只有约40公里。
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了避免被合围,冒着在军事法庭受审的风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但苏军最高统帅部很快就撤销了这一命令,而且要求西南方面军向德军发起反攻。至此,几十万苏军错过了撤出包围圈的最后机会。
9月13日,斯大林认为布琼尼消极避战,将其免职,由西方向总司令兼西方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赶到波尔塔瓦接接任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到任后发现,基辅的沦陷已经不可避免。他让参谋长赶紧去见斯大林,商议撤军事宜,而斯大林依然拒绝听到任何反对声音。
9月14日,第1、第2两大装甲集群之间的距离已不到40公里,古德里安已派出小股部队与克莱斯特联络。当晚,克莱斯特与古德里安第1、第2两个装甲集群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会师,完成了对基辅苏军的包围。苏联西南方面军的4个集团军——第21(1941年9月6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第5、第26、第37集团军的全部以及第38、第40集团军的一部陷入德军的包围圈。当晚,德国新闻界宣布:“历史上最大的合围圈已经收拢,俄国布琼尼集团的四个集团军落入网中!”
9月16日,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开始了。德军以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为主,对包围圈里的苏军发起了总攻。困守在袋形阵地的苏军拼死抵抗。苏军在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端起刺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多次突击。但在德军坦克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苏军死伤无数,只有少数部队得以逃脱。
据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回忆,直到9月17日晚间,斯大林才相信西南方面军的形势已不可挽回,于是让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下令突围。但为时已晚,苏军上下陷入一片混乱。其司令部以无线电向4个集团军司令部下达突围命令时,只有第5、第26集团军收到,第21、第37集团军已联系不上。
9月16日至20日,苏联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分割成为6个部分。9月18日,苏军一度突破了德军第29摩托化师的防线,但赶来支援的德军第3装甲师很快就堵住了缺口。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只能把有限的几支部队编成两支队伍,同时向东南突围。
9月19日,苏军在撤离基辅时炸毁了第聂伯河大桥。
9月20日拂晓,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纵队在一个小树林中休息时,一些军官到周围村上洗脸弄食物而被德军发现。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被俘。
同日,德国第6集团军攻入基辅,第46装甲军也赶到。苏军则从外部不断投入兵力,企图帮助包围圈内的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只有2万官兵分成小群部队突出德军重围。
9月26日,最后一支苏军在基辅以东投降,基辅会战结束。
德国统帅部发布新闻称:“歼灭了苏联5个集团军”,“共俘敌66.5万人”。希特勒宣布:这是“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
苏联解体前夕解密的档案资料显示,西南方面军的总人数在1941年9月初有67万人,至9月底已有15万人在包围圈外,加上有部分官兵零散突围,最后有45.2万人未能撤出,其中35万人以上成为俘虏。但这并不是全部。苏军在基辅保卫战前期也有大量伤亡和失踪。据一组数据,苏军阵亡近19万人,被俘66万人,共损失85万人。
据德国档案材料的数据,德军在基辅战役中伤亡约10万人。
基辅战役是二战乃至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对于德军来说,这场战役无疑是战术上的一次辉煌胜利。然而,从战略上来看,由于优先实施基辅会战,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推迟了4个星期,这对莫斯科会战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德军遭遇了莫斯科的寒冬,致使其坦克的发动机和部件被冻结和损坏,士兵们大量冻死或冻僵。
苏军在基辅战役中指挥失当,导致其西南门户洞开,并造成重大损失。但西南方面军的顽强抵抗,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另外,苏军在基辅及其他围歼战中得到了教训。因此,在之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得以避免被德军包围。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反而熟练运用围歼战术,成功包围了德军,围歼了包括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在内的9.1万名德军官兵,另外击毙14万名,第一次成建制歼灭了德军的一个集团军。
顺发配资-十大股票杠杆排名-全国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大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